对中国不了解的外国人初来中国,一定会对一件事情感到新奇:中国人过两个新年。当然,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这早习惯了,一个元旦一个春节嘛,没啥新鲜的。但仔细想想,我们会觉得这其中有些蹊跷。元旦,这个是形容公历新年的,但问题是“元旦”这个词明显是中国词啊;“春节”,这个词古代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但形容的却是中国传统新年。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元旦原本指的是“大年初一”
大家应该能猜到,这应该和近代中国转换用公历有关。其实古代中国当然不存在公历概念,用的就是农历,所谓 “元旦”指的当然是传统的农历新年。一直到1912年1月1日,民国建立,以公历取代传统的农历。不过,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混战,一直到1928年10月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南京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元旦”就变成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了。
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根深蒂固,不像日本一样,日本历法几乎是全改了,就连传统节日的日期都由农历变成了公历(比如日本的端午节现在是公历五月五,七夕是公历的七月七日),中国在民俗上,还是习惯使用传统农历的。
那“春节”是什么呢?“春节”其实还真是个新概念,古代中国人没有“春节”这个概念,这个名称的正式来历也是要到民国之后。1914年1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定旧历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当时民国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定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为四节。以规范管理,获得批准。
“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谨呈”——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总统
虽然历法改了,但春节对于中国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历法概念了,而是最重要的民俗
所以,春节实际是和“夏节”,“秋节”,“冬节”相对的概念,不过因为传统影响,国人还是习惯称呼端午、中秋、冬至,所以“夏节”、“秋节”什么的就不存在了;至于“春节”,因为传统的“元旦”已经被用了,所以这个新称呼就流传了下来。
不过,有个很有意思的历史:民国政府还真的尝试过废除旧历春节。
20世纪初是个很特殊的年代,当时“西方优越论”在东亚几乎有统治性地位,东亚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希望学习西方的一切,在中国“废中医”,“废汉字”等都有人提议过,自然也有人提议过废除春节。
民国政府虽然规定了元旦和春节两个新年,但当时的中国民间普遍不把公历的“元旦”当回事儿,常熟的徐兆玮说:“(1934年)阳历元旦日,寂无举动,惟小学校放假,稍为点缀耳”。阴历年则有另一番热闹景象。“
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对于元旦没有兴趣
这让部分政府官员感觉不合时宜。1927年1月9日,当时还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在自己的地盘准备直接废了春节,还成立了“废除旧历运动委员会”,规定:旧历年关,凡我政府所辖之行省内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及民众,不许放假庆贺、拜年、张贴春联、县灯结彩。
毫无意外,这个规定一上来就受到普遍抵制,管理部门成为“过街老鼠”,走在路上民众都侧目不断,搞得异常尴尬。
而到了1928年11月8日,南京民国政府更是进一步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认为之前农历和阳历一起用属于“阳、阴历并行,抵牾国体、不利革命、影响国际观瞻”。此规定一出引发一片骂声,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强烈反对,指责国府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但南京政府并没打算收手,于是大规模取消春节的行动开始。有的地方雷厉风行。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官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当时人们怨声载道,随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亲友聚会,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样关门。官吏亦无可奈何,最后,民间更是阳也不奉,阴则全违,民间庆贺春节一切如故。
1931年的漫画,形象描绘当时学生的尴尬:春节被废学校不放假。
于是,政府后来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因为根本管不了。
而到了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灰溜溜地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的行动,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而到了新中国,也延续了春节和元旦并立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作者:云帆
标签: 民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