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唐朝的文化自信,看看西域时期的国风

滴答历史 114 0

说说唐朝的文化自信,看看西域时期的国风

纵观历史,汉唐时期,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积极打通了内地和边疆的密切往来,同时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西域,通过融合和发展,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国风”范畴中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这一点,特别是在唐朝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疑,唐朝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对区域文化的宽容,经过西域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人口迁移带动了文化交融,也是对主流中原文化的认同,于是便形成了唐朝“胡汉一体”的格局,成为唐朝国家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想象那时的唐朝,如果你走在长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宽衢大道上,遇见的绝不仅仅只有唐朝人。你随时会遇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拂菻(东罗马)人、倭(日本)人、新罗(朝鲜)人、天竺(印度)人、真腊(柬埔寨)人、骠国(缅甸)人……他们中有首领、大臣、使节、士兵、商人、学者、留学生,还有僧侣、艺术家、医生、工匠、歌姬,甚至有“色黑如墨、唇红齿白”的昆仑奴(黑人),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特别是“天宝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的时期,在政治上有自信心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有足够的自信心,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说说唐朝的文化自信,看看西域时期的国风

这里只说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

唐政府在西域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军事、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推行,短时间内,学堂遍布,生员挤挤,为西域地区培养了大批“国家通用语言(简称)”人才。中原文化在西域多元文化中始终占据引导地位,中原文化成为西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趋向。

唐代的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昌盛成熟的阶段,任何外域文化传入中国,都没有可能消溶唐文化,而只能作为一种新养料注入唐文化的整体内。唐代西域地区也如中原,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的传道授业,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国语像一座立交桥,沟通了时空交错中的四大文化,它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条件,把中华文化的因子向四周辐射出去。

说说唐朝的文化自信,看看西域时期的国风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这也使得“四夷”对中华传统文化趋之若鹜,争相学习效仿。他们不仅能熟练地操持一口标准汉语,也能品茶论道、习武泼墨;唐装也开始风靡各国,成为各国、各族人民穿着的首选。

在西域地区,国语教育的成功实践和国语西渐的案例,体现了唐朝民族融合发展的程度之高,最终形成了唐朝西域对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认同,从而奠定了唐朝治理西域的文化基础。

西域汉族先民与西域民族杂合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方面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促成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语教育及普通话走向世界,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今的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国语教育深入人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和文化的一种主流,处处洋溢与体现着“国风”在边疆地区的盛行。

说说唐朝的文化自信,看看西域时期的国风

标签: 唐朝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