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如何评价诸葛亮?

滴答历史 95 0

评价诸葛亮,我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事实上,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已经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了。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当初隐居隆中,到隆重对答,分析天下形势,这一时期的诸葛亮是相当睿智的。选择追随刘备,而不是曹操或孙权,这也是需要综合考量,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决定的。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从现在人的眼光看,无论你跟谁,都没有对错之分。但在当时,毕竟还是有传统的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束缚着大多数读书人,没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名声?此外,诸葛亮学有所成之日,曹操手下已是人才济济,曹操也不会为了一个诸葛亮去三顾茅庐。诸葛亮明白,就算费尽心机加盟曹操的阵营,自己也不一定有多大作为。至于孙权收下,也是有周瑜、鲁肃等武将谋士,同样没有对诸葛亮抛橄榄枝。而刘备,虽志向远大,并拥有关羽、张飞等良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是被动挨打。所以刘备确实需要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刘备的诚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初出茅庐,即崭露头角,为刘备立下了一功。

当然,接下去的发展还是基本按照诸葛亮的预期进行的: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取荆州益州,成鼎足三分之势;平定南蛮,发展生产。这些都不错,但是在联合孙权、北拒曹魏的环节上还是出了问题。无论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还是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一直后来的马谡失街亭,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诸葛亮,但是也与他有直接关系。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以攻为守,但遇上“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也无力回天了。

诸葛亮一生谨慎,是优点,也有隐患,大包大揽的体制下,培养与启用新人也做得不够,自然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不敢采纳魏延的奇谋,也失去了“扭转乾坤”的最后一次机会。

标签: 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