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PK司马懿 谁更智慧更成功

滴答历史 92 0

  毫无疑问,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级的成功人士,但无论是在史家的笔下还是小说家的笔下,无诊是在舞台上还是百姓心中,诸葛亮的形像都比司马懿高大得多、光辉得多。《三国演义》中这两个大腕PK,诸葛亮总是料事如神胸有成竹,司马懿总是弄巧成拙狼狈不堪。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人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历史人物排行榜上始终名列前茅。司马懿没什么美誉度可言,其知名度主要来源于他是诸葛亮的对手。他们两个谁更智慧更成功早有定论,似乎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定论是古人的定论,今人有今人的理解,况且定论未必就正确或完全正确,是不是? 诸葛亮司马懿交手,最精彩的莫过于空城计这一幕。

  空城计虽是小说家的杜撰,却深刻地反映出了两位主角的城府。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独居空城,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为了应对司马懿,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见诸葛亮这般模样,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谨慎,不会玩虚的,城中肯定有伏兵,于是当即决定退兵。

  其子司马昭建议先派小股部队来个试探性进攻,司马懿不听,急急引兵退去。诸葛亮以1000比0的大比分获得全胜。这便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提起空城计,谁不认为诸葛亮神奇?谁不嘲笑司马懿笨蛋?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真正神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

  司马懿打了半辈子仗,主要对手就是诸葛亮,当然知道诸葛亮谨慎,但他也决不会不知道诸葛亮善于装神弄鬼(《三国演义》里多次写到诸葛亮装神弄鬼),况且他当时是十五万大军团团围住一座小城,即便诸葛亮设有伏兵,又能奈十五万大军何?就算是不知兵的人,也能看出诸葛亮已成瓮中之鳖,也会提出司马昭那样的建议的,可司马懿偏偏急急退兵,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司马懿是故意退兵的。

  不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司马懿是在什么情况下当上大都督的就明白了。本来嘛,司马懿因为鹰视狼顾(据说司马懿眼睛像鹰,头可扭到背后)、善用计谋而见疑于曹魏朝廷。朝廷怕他权重势大心生不臣,找了个借口让他提前办了退休手续,回家养老去了。后来嘛,诸葛亮领兵来犯,曹魏朝廷无人有御敌之能,不得不让司马懿重新出来工作(《三国演义》是这样写的,历史事实也基本如此)。

  也就是说,司马懿的职务和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给的。司马懿也是在江湖上闯荡多年的大佬,当然明白,没有诸葛亮的出兵,就没有他司马懿的出山。一个人,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朋友,事业要想取得巨大成功,需要对手。司马懿怎能没有诸葛亮这个绝好的对手?他当然更明白,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诸葛亮完蛋了,他司马懿也就完蛋了。这,才是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城头抚琴后不让进攻,反而下令退兵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实属无奈之举,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司马懿退兵,则是另有他图。从表面看,诸葛亮忽悠了司马懿,其实,司马懿才是真正的大忽悠。

  司马懿要是派兵冲上城头把诸葛亮连人带琴一起俘虏了,那不算高明,留着诸葛亮这个对手继续玩二人转,那才叫高明。 诸葛亮本在南阳隐居,但他“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隐居不是他的目的,待机出山干一番事业才是他的目的。打着皇叔旗号的刘备志在天下,但苦于胸中无良策手下无良士。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是块干大事的材料,思贤若渴的刘备遂多次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加盟。诸葛亮深受感动,于是决定跟着刘备闹革命,一下子从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从农村青年变为国家干部。经过多年艰苦的斗争,诸葛亮帮助刘备终于占得西南一隅,建立了蜀汉政权,造成天下三分之势。

  后来刘备病死白帝城,咽气前托孤诸葛亮。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有一定的条件自己当CEO,但他没有,而是继续辅佐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并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他东连孙吴,南安孟获,北拒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留下了《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光辉篇章,而且为自己博得了无以论比的好名声。

  从这些情况看,诸葛亮实在是太成功了。 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的是,三国之中,蜀国最弱,本应以守为主,但在对外战略上,诸葛亮不是积极防御,而是主动进攻。为不可为之事,这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他不断出兵祁山,进军中原,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后来钟会邓艾出兵伐蜀,蜀汉政权很快土崩瓦解,不能说与诸葛亮连年用兵导致民贫国弱没有关系。

  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眼光盯的决不仅仅是权力在手,更重要的是事业长久兴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很快病入膏肓。他精心选拔、培养的接班人姜维看似有本事,实则才能平平,打仗不行,搞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更不行。他的儿子没什么建树,顶多算个中高级干部,从未进入常委之列,倒是忠心可嘉,战死了。

  但战死有什么用,国家没了。 司马懿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司马懿失业在家时,韬光养晦,不动声色。由于诸葛亮不断来犯,曹魏朝廷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借机逐渐掌握了政权。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仍然很低调,既没有挤走曹姓皇帝自己面南背北,也没有主动找茬和他国干仗,而是精心培养接班人。

  他死后,儿子司马昭继承了他的衣钵。司马昭同样是比较低调的,也没有自己当老一,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儿子司马炎。很明显,司马懿司马昭父子都是放长线钩大鱼的人,政治上头脑清醒,战略上目光远大,战术上步步得体,曹魏政权最终改姓司马。

标签: 向诸葛亮借智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