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滴答历史 96 0

公元170年春天,洛阳城内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凯旋仪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破羌将军段熲,骑着缴获的汗血宝马。他身边是堪称左臂右膀的宿将,羌人无比痛恨却始终无可奈何的田晏、夏育。在他身后,是忠于汉帝国的各种武装,包括凉州军屯兵、两年前特赦从军的大批犯人、三辅等地汉人的武装,以及以湟中义从为首的大批羌族雇佣军。队伍的最后面,则是战斗中俘获的一万多羌人战俘,以及大批西域的优良战马。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东汉凉州刺史部。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段熲将军对羌人的巨大胜利意味着困扰汉帝国百余年的羌乱暂时得到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也让刚死去的刘志获得一个美谥:桓帝。

汉桓帝和汉灵帝同样都以旁系宗亲入主中枢,在传统士大夫口中,是“亲小人、远贤臣”的典范,但在实际治理成绩上相差甚远。从谥号上同样可以看出巨大的区别:“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士大夫阶层对汉桓帝任用寒门和宦官一直很有怨言,随着诸葛亮“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流传,汉桓帝更是彻底在历史上臭了名气。但是从更能反应主要政绩的谥号上,当时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们评议时还是很有节操的。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汉桓帝。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段熲将军因为此次胜利,得到了新丰县侯的爵位、官拜侍中,不久又升迁为执金吾、河南尹,最终他将两度成为三公之一的太尉。但是,参加这个盛大凯旋式的军人们不会想到,仅仅十多年后,当董卓、孙坚还只是普通高级将领,袁绍、曹操这些未来的超级巨星还只是何进统帅下的中层军官时,他们这些凉州军人将在一个新的舞台互相厮杀。正是这些战争,会完成叛乱的羌人无法达成的目标,彻底打破汉帝国在关西的微弱平衡。在军事能力上更胜一筹,但信奉忠于帝国、维持旧秩序的皇甫嵩等人,最终也在凉州军内部的博弈中被更加激进的董卓所取代,并且带着整个帝国逐渐偏离原有的政治秩序。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凉州三明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东汉王朝和西北边境羌人部族的冲突持续百余年,几乎伴随这个王朝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这种冲突一方面是因为迁徙的羌人和在河西走廊、陇西等地屯垦的汉人争夺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被派到这些地方的许多汉朝官吏无论对羌人还是汉人移民都极尽压榨之能事,进一步激化了各方矛盾。到汉朝中后期,这种冲突已经演变成大规模战争。汉桓帝统治后期,“凉州三明”登上汉羌战争的舞台。在他们恩威并施的努力下,羌人的大规模叛乱终于告一段落。

传统史书常常把张奂、皇甫规、段熲三位将领并称为“凉州三明”,因为三者的表字里面都有一个“明”字。但他们对于羌人的政策完全不同。张奂和皇甫规主抚,在招降羌人之后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汉人之中,强制他们适应农耕生活,同化他们。段熲则是“无条件投降”学说的信奉者,主张招降的羌人应该无条件听从汉政府安置,不服则彻底剿灭。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皇甫嵩。来源/电视剧新《三国》剧照

张奂、皇甫规两人和段熲意见迥异,在上奏洛阳的奏章中常年互相攻讦,以至于双方关系非常紧张。段熲在得势后甚至一度考虑报复张奂,仅仅在后者写信求饶后才作罢。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观点,基本继承了张奂那套理论,认为“御之不得其道,虽华夏之民,亦将蜂起而为寇,又可尽诛邪!然则段纪明之为将,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由于段熲和十常侍中的王甫等人关系不错,后世的文人难免各种抹黑,于是他逐渐就在史书上成了一个为了战功而无比嗜杀的形象。

南北朝时代的范晔,因为华北大地异族肆虐,因此支持段熲而反对张奂,在他的《后汉书》中评论说“羌虽外患,实深内疾,若攻之不除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并盛赞段熲的英明,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汉书》中的段熲形象颇佳。

段熲对于财政颇为精通,在军事行动前能对战事的总耗时和总预算做出明确规划,并且仅仅用了八成左右的预算就完成了作战,可见是个相当理性的人物。他的军队中有忠于汉帝国的包括大量羌人在内的精锐外族佣兵“湟中义从”。这些外族雇佣军战斗力相当强劲,如果他真是一个种族灭绝者,怎么可能让里面占很大比例的羌人誓死效忠?考虑到他最后一次击破东羌斩杀一万九千人后,仍俘得一万多战俘到洛阳献俘,和段熲对敌只要愿意及时投降也基本都是有生路的。那么,段熲和张奂、皇甫规的政策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投降张奂、皇甫规的羌人整体上是以或大或小部落为单位安置的。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附近的汉人驻屯军足够强大,或者汉帝国给羌人的财政支持足够多的话,这些羌人部落的确能被逐渐消化,只是成本比较高昂。遗憾的是,汉桓帝时代的财政一直处在危机边缘,通货膨胀严重,汉桓帝为了弥补财政亏空,甚至大举卖官。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张奂。来源/网络

因此,哪种方式处理羌人问题更合适,在实际操作中更取决于汉帝国的财政,而并非文臣们喊一些口号所能解决。张奂、皇甫规的羌人政策虽然政治正确度更高,需要流的血也更少,但是其代价却是当时的汉帝国财政无法负担的。事实上,张奂、皇甫规把东羌的主要大小部落几乎都收降了一遍,但是最后他们几乎都再次反叛了,羌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张奂和皇甫规政策的不可行。

段熲的政策更接近于要求羌人无条件投降后接受收编。在段熲对羌政策的框架下,羌人要么投降后作为编户齐民接受汉帝国的统治,要么在对抗中被杀或者被俘后成为奴隶。这个政策当然过于粗暴了,但这是汉帝国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了。段熲在公元168年初曾对汉桓帝许诺,用三年时间包括两个冬天,消耗54亿钱,给他一万步兵和五千骑兵,就可以彻底平定东羌,结束羌乱。汉桓帝虽然支持段熲的计划,但是并没能给他足额的军队。然而,段熲在第二年就完成了这个计划,并且把军队扩充到了五万,到第三年春天已经能在洛阳大规模凯旋献俘了。财政上,由于缴获了42.7万头包括羌人家畜在内的大量物资,段熲事实上只消耗了44亿钱,还给汉桓帝省下了10亿钱。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凉州与关中位置示意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很难简单评论凉州三明的政策哪个更好,但是在当时的实际操作中,段熲以打压为主要求羌人无条件投降接受收编的政策,实施的效果的确最佳。在几年战争后,几乎所有反抗汉帝国的羌人都或死或降,困扰汉帝国上百年的羌人问题暂时完全平静下去了。段熲平定羌人之后,羌人不再作为一个势力整体存在。虽然在不久的未来,整个西部地区会再度战乱不断,但羌人却只能依附于韩遂、马腾等汉族军阀了。

因此,段熲也得以凭借战功升迁到洛阳。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凉州军人领袖的困境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东汉对凉州的态度一直很无所谓。早在东汉刚建立时,朝堂上就有着放弃凉州的打算。到汉安帝时代,随着羌战形势的恶化,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归根到底,关东豪强士大夫阶层支持下建立起的东汉政权,对于关西的事情并都没有多大兴趣,遑论更西边的凉州了。在他们看来,在西边能守住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就足够了,经营被饥荒和战乱毁坏的凉州,实在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亏本买卖。当然,这种论调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凉州一旦沦陷于羌人,当地的豪强也和羌人合流的话,三辅地区乃至整个关中就会成为新的前线。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汉安帝。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既然放弃凉州不可能,东汉的政策转而开始笼络武装凉州本地人,用他们来对抗羌人。以段熲最后一次出兵平定东羌为例,中央虽然给了数十亿钱经费,但只给了他数千人,其他万余人都是凉州本地驻屯兵和囚犯,包括精锐的“湟中义从”,也由包括羌人在内的各族雇佣军组成。等他凯旋时所谓“秦胡步骑五万余”,绝大部分都是凉州本地的汉人和忠于汉帝国的羌人。可以说,这和明末的“以辽人守辽土”相当相似,也许明末那些文官还真的受了此事的启发。这支汉羌混合部队的表现,比起明末辽东军人在清军面前只能勉强招架的表现来,可以说是强得多:在段熲率领下,他们干净利落地把所有的叛羌都消灭了。

另一个角度看,这支汉人为主羌人为辅的精锐混合军队,战斗力远远在之前的叛羌之上,一旦他们转而成为汉的敌人,可以说比羌人部落的叛乱危险多了。事实上,如何维持一支战斗力强劲的边境大军对中央政权的效忠,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理论上这当然不难:提供良好的升迁渠道和优越的待遇,让这些精锐军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至少和他们的战斗力相匹配。如果一支边境军队的战斗力足够强劲,中央政权却明着轻看他们,在社会地位和财富上不愿意给他们相应待遇的话,往往就会成为社会的乱源。最典型的就是北魏六镇大叛乱或者是明末东江军的登莱之乱。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影视剧中的登莱之乱。来源/网络

所以,与反叛羌人部落的剿抚问题类似,边境精锐部队的待遇本质上也是一个财政问题。皇甫规和张奂在羌战结束后基本就退居二线,新一代的将星皇甫嵩、董卓等人此时还只是中层将官,要在黄巾之乱后才逐步崛起。段熲以凯旋者的姿态进入了洛阳朝堂,并且把田晏、夏育等心腹将领都带进了京城。虽然在仕途上一路顺风,但是官至太尉的段熲很快会发现,洛阳城内的尔虞我诈比起之前在塞外追杀羌人数千里的酣畅淋漓,简直是天堂直坠地狱。

西汉帝国时代尤其是武帝开拓西北的时候,边地武人有着充分的上升空间,凭借军功拜将封侯甚至转型高级文官也都很容易。到东汉帝国时代,随着察举制度的盛行,官僚的选拔权逐渐开始被经济上和文化上优势更明显的关东豪族们把持乃至垄断。关东地区的豪族能为自己的子弟提供更优良的经学教育,战乱中的凉州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很凋敝。

根据专业学者邢义田《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中的统计,在265个可以确认籍贯的东汉孝廉中,只有两个凉州人。绝大部分孝廉都是关东的南阳、颍川、汝南、弘农等大郡的豪族,而且他们之间通过姻亲裙带、门生故吏等关系加强联系,形成了巨大而繁复的人脉网络。关东大族的这种关系网使得他们对其它地域集团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而凉州人虽然长于军事,但是以驻屯军和强制迁徙的获赦罪犯为主的人口构成,注定让他们在经学水平上面缺乏造诣,根本无法和关东士人集团竞争。先后进京的凉州三明,此时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困境。

三位名将的选择正好代表了三条完全不同的路线。年纪最大最早进京的皇甫规选择彻底向关东士大夫集团靠拢,他平时就做出一副和宦官积极对抗的架势,在党锢之祸中更是积极上书为被禁锢的士大夫们辩护。然而,关东士大夫并没有真正把皇甫规当自己人,他也没有和宦官集团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在不久后陈蕃窦武等士大夫和宦官集团的正面冲突中,身在外地的皇甫规几乎是一个局外人,他本人则表态说,为没能参与这次斗争而深感耻辱。他的政治遗产和路线在他死后不久都将被他的侄子皇甫嵩继承。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影视剧中的窦武。来源/电视剧《曹操》截图

相比之下,张奂的态度则更值得玩味。一方面史书号称他“不事宦官”,另一方面在窦武陈蕃和宦官集团火并的斗争中,正是他受命率领洛阳禁军围攻窦武,使得窦武一方的势力士气大挫瞬间崩盘。在领衔击败窦武后,他又表示了极大的后悔,号称自己是被宦官集团的假圣旨蒙蔽,并且上书要求为窦武陈蕃平反。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与其说是张奂这种在边疆身经百战杀人如麻的名将像小孩一样被宦官集团所写的圣旨蒙蔽,不如说是张奂在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的斗争中游移不定,考虑到凉州大族和关东士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坚定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段熲的选择则代表了另一种路线。作为西汉时西域都护段会宗的曾孙辈族人,段熲发现在被关东士人垄断的朝堂,自己虽然身居三公,凉州人的出身却让他在事实上却无法融入朝堂主流。加上和他一贯针锋相对的皇甫规和张奂都在他之前积极向士人靠齐,段熲便做出另一种选择:和宦官集团结盟。然而当时关东士大夫在朝堂上的势力相当强大,段熲依附的大宦官王甫不久被酷吏阳球虐杀,段熲受牵连下狱,在狱中饮鸩自杀,昔日威震西土的名将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在洛阳狱中死去了。

皇甫规、张奂和段熲上洛之后的相继出局,让凉州人意识到,无论有多大的战功,无论是向关东士人积极靠齐还是和宦官结盟,在此时的朝廷上,他们始终是被歧视被边缘化的次等人。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全面叛乱的凉州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公元184年3月爆发的黄巾起义,直到当年11月才被基本平定。全国性的大动乱,给了不满情绪普遍蔓延的凉州人挑战东汉政府权威的机会。最初只是一些零星的羌人反抗,但是随着前去镇压的湟中义从大批加入了叛军,局面一下子就变了。叛军拥戴湟中义从成员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领袖,很快攻杀了护羌校尉泠征。曾经在凉州军义从中服役的王国、宋建等人纷纷起兵响应,凉州叛乱一时呈燎原之势。

叛军随后一路席卷。在不久前刚在洛阳拒绝了何进征辟返乡的凉州名士韩约,最初被叛军裹挟进了队伍,但是不久就和另一位同被裹挟的凉州名士边允一起反客为主,接受拥立成为叛军的领袖,并改名为韩遂。连何进都很器重的当地豪族韩遂的加盟,意味着凉州的叛乱已经从中下层军人的不满逐渐演变成凉州大部分人参与的大动乱。汉灵帝派段熲曾经的左臂右膀夏育担任新的护羌校尉,但夏育在七八年前对鲜卑的战争惨败后状态一直很差,这次被叛军击败。

有名士加盟后的凉州叛军可谓脱胎换骨,他们极具政治眼光,公开打出了“诛杀宦官”的旗号来争取政治支持。第二年初,叛军数万人开始进攻长安周边的三辅区域。汉灵帝派出了皇甫嵩、董卓、孙坚等将领组成的全明星阵容抵抗叛军。结果,在大半年前曾经横扫黄巾军的皇甫嵩等名将,在凉州叛军面前打得也很吃力。双方在三辅地区拉锯了小半年仍然未分胜负。正好在此时发生了蝗灾,汉灵帝按照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理论罢免了皇甫嵩,派张温接管他的兵权,负责抵御叛军。后来赫赫有名的董卓、孙坚、陶谦等人,此时都在张温麾下担任将领。双方多次交战都以汉军失败告终,张温、董卓都成了叛军手下败将,孙坚在一次作战中更是差点阵亡,最后勉强逃得性命,逃亡过程中连官印都丢了。

双方对峙到年底,叛军因为流星闪过军营,人心浮动。董卓获得这个珍贵的情报,与几位同僚在第二天发起总攻,终于获得了一次辉煌胜利,斩杀数千人。随后,张温指挥汉军十多万人分兵六路向凉州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这次六路反攻成了凉州叛乱以来汉军的最大失败。此战,其他五路汉军都损失惨重,只有董卓所部损失较小,加上之前曾经击败过叛军,董卓因此升任前将军。

叛军为什么这么厉害,面对全明星阵容的汉军也打得有声有色,胜多败少?这一年一位叫刘陶的大臣给汉灵帝的上书说清了原因:“现在西边的叛军,擅自拥立将帅作乱。这些人都是段熲(讨伐叛羌)时任命的军官,一个个晓习战阵,对凉州的山川地理也无比熟悉,狡诈得很。”这次叛乱的大部分中高层军官的履历上普遍有着“义从”这一项。曾经在段熲麾下和叛羌作战的汉羌士兵们,现在构成了叛军的骨干,成为汉政府不共戴天的敌人。这些人用事实证明,汉政府中央军的精锐并不比他们优越,轻视他们的利益必然付出代价。

不久,叛军再次进军三辅,这次他们进军到长安西边的重镇陈仓。汉灵帝起用了多年前被他罢免的皇甫嵩,让他带领董卓等人救援陈仓城。陈仓挺住了叛军的围攻。叛军顿兵城下日久,被迫撤围,最终被以逸待劳的皇甫嵩追上、击溃。到这个时候,最激进反对汉政府的凉州人基本都加入了韩遂等人的叛军。作为最坚定的忠汉凉州实力派,皇甫嵩的忠诚无可置疑,但是他的部下对于汉政府还有多少忠心就是天晓得了。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董卓。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比如董卓,最初,段熲在主持对羌战事时,向洛阳朝廷推荐了董卓。在董卓眼里,战功赫赫的边境名将段熲才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而不是给段熲面子征辟他的袁家。这些年来,董卓看到恩主段熲的惨淡结局,看到自己出道初期跟随的张奂在宦官和士大夫之间里外不是人,看到皇甫家族苦心经营仍然无法真正进入关东士大夫的核心集团,他也会有自己的思考。董卓很快就将迎来自己操盘的机会,并最终将成为东汉王朝的梦魇。

从边境守护者到帝国掘墓人:凉州精锐如何成为东汉崩溃的催命符?

END

标签: 中国历史时空示意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