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都是源自东汉哪一位开国功臣?
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没有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兔死狗烹”屠杀功臣,而是善始善终的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刘秀死后,汉明帝刘庄继承了老爸的遗志,继续推行功臣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以示感念之情。
这二十八人中,骠骑将军慎侯刘隆曾因“度田令”风波被免为庶人,但汉明帝仍将他列入云台阁。可见,汉明帝对开国元勋有着一分为二、功过分明的历史态度。
然而,论战功、论政绩、论操守,与二十八人相比,均属上乘的伏波将军马援,不但没有进入云台阁中兴名臣画像之列,反而受到谗人陷害,死后蒙受冤名,真让人纳闷。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战国名将赵奢之后人。投靠刘秀后,马援先后率军攻灭隗嚣、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天下统一,政权巩固,立下赫赫战功。马援为东汉征战一生,最后病死军中,实现了他“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
然而,当他“马革裹尸”还时,不但没有受到英雄的应有待遇,还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马援死后蒙冤这件事,不论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异口同声把刘秀的女婿梁松作为罪魁祸首,是因为马援多次得罪驸马爷才引发的。但经分析,造成这一冤案的元凶,应该是深得马援之力的光武帝刘秀。
在封建帝王行列中,刘秀是一位开明君主。他实施“以柔道治天下”的策略,广泛吸收和笼络文臣武将,尤其是对于有本事的人,更是求贤若渴,委以重任。马援投靠刘秀的时候,正是刘秀创建宏图大业的关键时期。当时,隗嚣雄居于陇西,公孙述称帝于巴蜀,这两支强大的军事集团,成为刘秀一统天下的巨大阻碍。作为隗嚣的属下同时也是公孙述的老乡,马援在对比了三方的优劣之后,决定投靠势头正盛的刘秀。马援深谙兵法,他的加入,无疑会为刘秀集团的统一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胜算。
本来,一代明君和一代名将相见,应该是一个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场面,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便显得有些不投机。刘秀说:“马将军,怪我没有多大能耐,没能尽快统一中国,使马将军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我实在是惭愧。”刘秀这句看似调侃的话,明显带有一种抱怨,是对马援没把自己视为“第一选择”的不满。不过,马援也没示弱,他坦然回应道:“陛下,当今的世道,不光是帝王选择臣子,做臣子的也应当选择君主呀!”马援这种掷地有声的回答,也许会让刘秀感到很不舒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马援接着竟然说出了:“你就不怕我是刺客,会刺杀陛下吗?”这样的话,这虽然是马援试探刘秀的玩笑话,刘秀虽然也始终保持着笑容。但对于马援这样一个说话不按常理、性格非常怪异的汉子,刘秀决定对其实行“冷处理”,凉在一边。后来,在攻打隗嚣时,尽管马援自告奋勇为刘秀出谋划策,并立了大功,但他当初的那番言行,却在刘秀的心中扎下了始终难以抹煞的阴影。
马援虽然出言不逊,敢于冒犯天颜,使刘秀对其心存芥蒂。但他文韬武略、所向披靡,又使刘秀不得不对这位“穷当意坚,老当益壮”的将军越发倚重。刘秀常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倚重归倚重,赞许归赞许,但刘秀对马援还是不够放心、不够信任,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马援的能力太强了,功劳太大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臣子的风头盖过自己,刘秀也不例外。
除了战功赫赫外,最让刘秀头疼的就是马援爱兵如子,深得军心。马援这种与将士“打成一片”的带兵作风,非但没得到褒奖,反而引起了刘秀的猜忌。当时国家还没有统一,边关战事不断,政权还不够巩固,刘秀不得不把事情往坏处想。尤其是马援多次把刘秀赏给他的金银,悉数分发给手下的将士,得到了军队的无限拥戴,将士们居然喊出了“万岁”的呼声,这就更让刘秀忐忑不安了。
尽管马援并没有反常的表现,但刘秀仍不愿他一天天做大。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加官进爵,不让他带兵打仗,让他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因为马援哪里有仗他都抢着去打,哪里有变他都争着去平,用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军心也越来越归附,如果哪一天马援果真起了反心,自己又如何控制呢?
所以,马援远征交趾得胜归来后,刘秀果断的封他为新息侯,让他颐养天年。可是征战了一生的马援是个一刻也闲不住的人,听说武陵蛮夷战事久拖不下,便求见刘秀,请求带兵出征。说实在的,刘秀打心眼里是不愿意马援出征的,不想把这份功劳被马援抢了去,可又不能说出自己的“心事”,便以马援年老体衰为由拒绝。可是,马援不但没有看透刘秀的心思,反而拿出当年廉颇请战的架式,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雄姿不减。沉吟了半天后,刘秀虽然答应,但对这位不知好歹的老家伙已生邪念。
其实,不仅皇帝对马援信任不足,不希望他功高震主;那些平日里被刚正的马援得罪过的小人们,更不希望他功成名就。既然皇帝不愿意戴薄待功臣的帽子,那么,就该由小人粉墨登场了。
梁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仗着是刘秀的驸马,是皇亲国戚,所以,平日趾高气扬,做威做福,这让刚正不阿、自恃功劳大的马援有些看不惯。别的官员对梁松点头哈腰毕恭毕敬,可马援却不把他放在眼里。马援出兵前,梁松随着百官前去饯行,按说驸马爷亲自前来送行,马援应当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架式来才是,可马援觉得自己和梁松的父亲是同辈,不但没有对梁松表示谢意,反而以长辈的身份和口吻,对表现出骄矜之态的梁松叮嘱道:“一个人富贵了,应当想到贫贱的日子。如果不想使自己再沦为贫贱,就得洁身自好。我因为与你父亲是至交好友,才以此言赠予你等晚辈,希望你自勉!”本来梁松对马援就很妒忌,马援当着百官的面,对自己批评教育,使自己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虽然嘴上称谢,但心里却窝了一肚子火。
其实,梁松和马援的“梁子”早已结下。马援当年南征交趾时,曾给儿子写过一封信,有人利用这封信大做文章,告到皇上那里,梁松因此受到牵连。还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边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其原因,马援说:“我和他爹是朋友,梁松虽然当了驸马,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梁松因此更加怨恨马援。
但凡小人,总是善于等待时机的。马援镇压武陵蛮夷暴动时,由于天气酷热,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一时陷入困境。刘秀知道后,便派女婿梁松前去调查。是不是刻意的安排,后人不便臆测,不过,这却是梁松公报私仇、落井下石的好机会。带着圣旨和嘱托的梁松到达前线时,马援已经病死,但梁松却不肯善罢甘休。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回京奏报中,他不仅指出马援进军方案的严重失误,还上书诬陷马援有重大贪污嫌疑,那些曾经被马援奚落过的百官也纷纷附和。那么,刘秀也只有顺应民意的份了。震怒之余,刘秀下令革去马援的一切职位。马援的灵柩运回洛阳后,家人哪里还敢奢望朝廷厚葬,只好将其草草葬于城西的几亩薄田之中。
为了还马援以清白,马夫人先后六次上书皇帝申诉,刘秀虽然承认马援确实没有贪污的问题,并下令重新安葬,但对马援的军事指挥严重失误的冤情却闭口不言。其实,刘秀何尝不知道马援是被冤枉的,马援的行军方案就是经过自己同意后才执行的,但这个黑锅只好由马援来背了,所以,马援只好受些委屈了。
多年后,明汉帝刘庄在设置“云台二十八将”时,那个曾经犯了错误的刘隆都能够跻身其列,可为东汉征战了一生的马援却不在此列。事后,东平王刘苍问汉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汉明帝当然明白其中原委,但为了维护父亲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汉章帝时,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过,这已经是他死后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虽大多数都风光一时得以善终,但时至今日,也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留在人们的模糊记忆中。相反,那个企图被光武帝刘秀抹煞的伏波将军马援,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虽然死后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却因为他那“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本篇完)
标签: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