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滴答历史 189 0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军事成就、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陈寿老先生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论述,具体来品味一下吧。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陈寿认为,诸葛亮一向的志向是:进,就要像龙腾虎跃一样,傲视天下;退,也要跨越边境,使海内震动。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进攻中原、与魏国抗衡的人才。所以,诸葛亮多次用兵炫耀武力。

这是陈寿对于诸葛亮屡屡北伐原因的解释,首先就是为了展示诸葛亮自己的能力,无论进退,都要搞出点动静来,让海内震动。这一点,说得高大上,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说得低俗一点,那就是为了刷存在感。有木有?

不管势力如何,我又出兵了,搞得曹魏心神不宁;我还活着,你们不要把我不当回事,否则,就给你们点难受。就算死了,也让你不敢轻举妄动。“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有这个必要吗?难道不是在作秀吗?

豹眼以为,不要用后世一些人凭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整出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去生硬地给诸葛亮套上一些美丽的花环。还是多品味一下时人,特别是蜀汉的官吏,曾经是诸葛亮属下人的看法。

陈寿首先说得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次搞了个木牛,一次搞了个木马。如果诸葛亮真正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把这些发明流传后世,而不是仅仅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告诉后人,一千多年前我就造出来了,一千多年后你们还不明白是咋回事。这对于后世,又有何益?

诸葛亮的确是大才,精力过剩,又不喜欢玩,不愿意陪着刘禅捉蝈蝈。一个小小益州不折腾的话,那些精力干嘛用呢?

诸葛亮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再炫耀武力。蜀汉兵少将寡,我诸葛亮就敢屡屡北伐,换了你们试试,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吗?

陈寿老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是善于治军,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治理民众的才干,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他所遇到的对手,大多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势力的多寡不等,攻守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虽然连年出兵,却不能有所成就。

这就是说,诸葛亮尽管很了不起,但毕竟不是神。此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治军,但真正的带兵打仗,谋略还是不足。

这一点,虽然刘备在与诸葛亮隆中对后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就是行政、后勤保障工作,在军事上,诸葛亮参与很少。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才独自开始了军事行动。但五次北伐,可以说都不成功。

既然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屡屡进行,除了刷存在感还能说明啥呢?

讨伐汉贼,匡扶汉室,那就是一个幌子。《出师表》里还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去干啥,能不能成功,自己都不清楚还去干嘛呢?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成父,都是估量自己不能兼有文武之才的缘故。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或许与管仲、萧何等同,而是不是因为当时蜀国没有像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才使得功败垂成、追求的大义没能实现呢?

天下所归自有天命,不是凡人凭智力所能争取的。

陈寿老先生为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找了个借口,那就是没有王子成父、韩信这样的名将。而且把这一切归结为天命,不是凡人所能为的。起码在陈寿看来,诸葛亮也是凡人,不是神仙下凡。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但有意思的是,老先生用了一个疑问句,或许诸葛亮治国与管仲、萧何相当,但不是一定;不能成功,难道是蜀汉没有名将吗?

这个就值得品味了,老先生没说,咱不敢去问,但可以瞎猜哦!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不是名将吗?魏延、刘封不是名将吗?

豹眼始终认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就是与刘备、诸葛亮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分道扬镳。他们就让关羽自生自灭,置之不理。

赵云可能没有演义中那么神奇,但能力还是有的,但一直得不到刘备、诸葛亮的重用。

刘封就因为将来可能不好控制,提前给杀了;魏延还能够控制就让他多活几天,控制使用让他出点力,自己走了也就把他一起带走了。

根本一点,刘备、诸葛亮没有站在道义的最高层,就不可能得到关羽、赵云这样人才的鼎力拥戴;没有足够的掌控力,就不会留着刘封、魏延这样的人才。

何谓道义?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汉室,还有一个更大的,那就是天下。

既没有汉室,又没有天下,只有自己的霸业,是难以集聚天下之才的。

把具备能力的、但不太听招呼的人才,全部清理掉,只留下像姜维那样听话、好管理的人,岂能走的久远?失街亭是一大罪责,但失节度才是马谡被杀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不听话。

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尚且不行,还去哪里找韩信、王子成父呢?

就韩信那个来派,刘备、诸葛亮遇到了敢用吗?一个小小的管理仓库的库头,开口就要做大将军,给个将军还不干。

就诸葛亮大权独揽的管理方式,他会放手让韩信做大将军吗?

刘禅投降时,蜀汉有四万官吏,难道就没有人才吗?既然没有人才还养着这些官吏干嘛呢?

就如演义所说,诸葛亮罚二十以上事皆亲自阅览处理。屁大的事都亲自过问,说好听一点,是认真负责,说不好听就是对谁也不放心。就这个套路,纵使韩信、王子成父再世,诸葛亮也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事。

韩信反叛之心早就暴露,但刘邦依然利用他,为己所用;就一个马超,刘备就不敢放手让他回到西凉去。没有史料佐证,但可以想象,没有诸葛亮作梗,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曹操不杀刘备、关羽,几十、上百的刘备、关羽才会留下来,替曹操卖命。把有想法的人都杀掉,还能剩下几人替你干活呢?

诸葛亮几乎很少亲自杀人,除了马谡,但像刘封那样死于诸葛亮之手的不在一两个。

无论在刘备生前,还是在其死后,诸葛亮一直在清除异己。这个情况有机会再说吧,我还看到一些史料,不服就来辩。

因此,在豹眼看来,诸葛亮的智慧是毫无疑问的,甚至是无人能比的。但其境界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玄,尤其是军事谋略,豹眼认为,陈寿老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

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魏延、刘封这些人,放到曹操那里试试,个个万人阵中斩颜良。最不出彩的老模范黄忠,还斩了夏侯渊。

但他们都与曹操作对,这才是天意,是凡人所不能为也。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标签: 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