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相信是许多读者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其间描述的东汉末年到三国军阀混战夹杂着武斗智斗等精彩情节让人目不暇接并大呼快哉。而作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则是三绝: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作者罗贯中用高超的笔力结合历史上的事迹以及民间传说典故给我们生动描述了这三位叱咤当时整个华夏的英杰,让小说中的他们更加立体。
诸葛亮
但是,在艺术加工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情节以及赋予他们自然人无法达到的能力,这反而让他们脱离现实。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小说中的诸葛亮无所不能,料敌先机。无论是治军治国还是出谋划策,他样样满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很明显是现代快餐小说无敌男主的人设。当然,这其中很大的缘故就是罗贯中将自己作为读书人的理想全部灌注在这位文明古今的伟人身上: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得到了贤明君主的礼遇,不惜三顾茅庐请求出山相助。作为元末张士诚幕僚的罗贯中,何尝不想得到一样的待遇呢?在此暂且不表。
回到正题,要论述历史上与小说中诸葛亮的不同,那首先就要区分其生平事例是否与小说描述相同;其治国治军能力是否与史书匹配以及回归现实,以史实为料来辩证看待评价,还有古人对其评价众多方面等等,在此挑几个方面一一论述。首先就是大众所承认的史料《三国志》对其的评价:
一、军事上的成就: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二、政治上的成就: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的作者名叫陈寿,仕于三国一统后的西晋,可以说,对蜀相诸葛亮的评价会相对客观甚至有可能贬低以取悦于身为司马懿孙子的皇帝司马炎。那么,其对诸葛亮的评价究竟怎样呢?在此可以概括为两点:
1.军事上,诸葛亮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事务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全部包办,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但是同时他也说诸葛亮连年征战却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名将的应变机谋。
2.政治上:诸葛亮治下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达到了当时非常优秀的治安水平。他立法严苛却公平执法,百姓官员无一不叹服,甚至比历史上的良相管仲、萧何也不遑多让。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总体而言,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是一个历史级别的贤相,政治能力超群,但是军事能力只能算的上中上,比不上不世出的名将如汉代的卫霍等。这个评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更符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能达到的成就。实际上,这也相当不容易了:在政治上事无巨细治理国家井井有条的情况下,还能够有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两项集合在一个人身上,确实可以比得上甚至超过他自比的模板:管仲、乐毅了。
其次来简要看看《三国演义》与事实的不同(不再摘录史料证明,有兴趣读者可自行查询史书文献):1.三顾茅庐为真。2.火烧博望为刘备所为。3.过江联合东吴对抗曹操为真,当赤壁之战主要功劳是周瑜的。当然,借东风、曹操借箭、华容道等都是艺术加工套到诸葛亮身上的。4.水路进兵夺西川为真。顺带一提,走陆路的张飞为进川首功这点演义没有夸张。5.劝进刘备为真,阻止刘备征伐东吴未果为真:若法孝直在,必不使上东行也。《诸葛亮传》。6.白帝托孤为真。7.南征蛮族为真、七擒孟获为假。8.六出祁山为真、火烧上方谷为假。9.发明连弩、木牛流马为真---这真的很令人吃惊,很明显这些超出时代界限的物品不应该存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
根据事例对比,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诸葛亮跟演义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神性消失,不再有超自然的能力等(废话)。但是演义中大部分的事迹还是在史书上有迹可循的。说诸葛亮为蜀汉的建立呕心沥血,出生入死没有他就没有蜀汉的立国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其不置私产,接受托孤后一心一心匡扶汉室想还于旧都的理想是出于道义,出于公心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就有如此多的人物颂扬他为千古一相: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可以代表古人对他的认可。
到此为止,已经完成关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中的诸葛亮已经进行宏观上的整体对比,做个总结,如果通过粗略的类似游戏数值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如下:
1.军事才能:相比起演义中诸葛亮料敌先机,从无败绩以99分来算,历史上的武侯军事上可以打个85分。具体原因见上文陈寿的评价;
2.政治才能:历史上的诸葛亮毫无疑问算得上历史上最顶级的那一档,给100分是没有夸张的,因为找不出一个能够比得上他的政治能力的良相。(管仲、萧何、房玄龄、张居正等也不敢说居于其上)。实际上,他就是古代中国史上良相的代名词。相比而言,想要突出事迹更多的演义对其内政的描写相对不多,可以打个95分。
3.对后世的影响(名声):在这里先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诸葛亮并非是《三国演义》帮他宣传出来的名声。实际上,在西晋、东晋以及后世演义出来之前的朝代朝代中,就有许多文人志士甚至大臣皇帝都其推崇备至了。如果说《三国演义》让后世的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加广泛,那么《三国志》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他的形象是更深刻立体的。无论是否是人物加工之前之后的状态,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是不局限于某一本书或者某一段传说的,他毫无疑问是我国历史文化上面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断用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人的忠义之心鼓舞人们前行。只要不忘记这些历史名人曾经恢弘的志向以及不屈的气节,我中华民族的魂魄就永远不会消散。
最后,分享一首个人很喜欢的诗歌作为结尾:
《筹笔驿》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标签: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